北京中金万瑞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欢迎您!
时间:2025-09-01
2025年前7个月,中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展现出强大的韧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稳步增长,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消费市场在“以旧换新”等政策带动下呈现结构性回暖,升级类商品消费表现亮眼。然而,经济运行中也面临诸多深层挑战,包括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民间投资意愿不强、部分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以及就业结构性矛盾。金融数据显示,尽管流动性总体充裕,但住户短期贷款的减少和企业存款增长的乏力,揭示出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和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的深层问题。
贸易冲突是2025年上半年影响全球经济的重要因素。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加征关税、贸易壁垒等措施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受到冲击,国际贸易规模增长放缓,企业面临成本上升和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的双重压力,2025年1月初至3月底期间,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下降40%,降至接近疫情前的水平。贸易冲突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影响了市场信心,主要出口国采购经理人指数的新出口订单已降至50%荣枯线以下。
尽管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但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既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应该说是一份可圈可点、沉甸甸的成绩单。
下阶段,既要坚定发展信心,看到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巨大潜力、有力支撑;也要坚持底线思维,充分估计发展中的困难、挑战和不确定性,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更好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发展和安全,进一步实施好宏观政策,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形成合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25年上半年国际环境发生快速变化。面对复杂局面,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做强国内大循环,有效应对外部变化,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部分指标继续改善,新动能成长壮大,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展现出我国经济较强的韧劲和活力。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增长稳定。在各项政策支持下,企业积极调整应变,促进了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二是运行平稳。经济运行平稳与否,要看生产需求指标的变化,也要看就业物价的情况。
三是持续改善。经济运行在总体稳定的同时,宏观政策持续显效,国内需求扩大,生产供给增加,部分指标继续改善。
四是动能积聚。我国正处在产业升级发展的关键期,随着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增强,高端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产业等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有力促进了产业转型、经济平稳运行。
五是韧性彰显。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我国经济韧性和潜力持续显现,这不仅表现在经济的稳定运行,也表现在外贸顶住压力持续增长。
总的来看,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宏观政策协同发力,各方面积极应对。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展现出较强的韧劲和活力。下阶段,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经济长期积累的矛盾仍在显现,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需要巩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着力做强国内大循环,强化创新驱动,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25年上半年,我国实际GDP同比增长5.3%,增速超预期。二季度实际GDP表现较好,同比增长5.2%,但名义GDP回落加快。二季度名义GDP同比增长3.9%,较一季度下降0.7个百分点,GDP平减指数连续9个季度回落,其中,量的贡献率达132.1%,价的贡献率为-30.6%,量价分配严重不均衡。分结构看,第二产业GDP同比增长4.8%,较一季度变动-1.1个百分点,库存过剩、降价出口、以旧换新均带来了物价的下行。第三产业GDP同比增长5.7%,较一季度增长0.4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6.0%。
中国GDP同比增幅走势图
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是某个时期内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出售时价格变动的相对数,反映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
2025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持平,环比上涨0.4%。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8%,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下降0.8%,其中猪肉价格下降9.5%,鲜菜价格下降7.6%,粮食价格下降1.0%,鲜果价格上涨2.8%。衣着价格上涨1.7%,居住价格上涨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2%,交通通信价格下降3.1%,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0.9%,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5%,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8.0%。
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是某个时期内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出售时价格变动的相对数,反映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
2025年7月,PPI同比下跌3.6%,降幅与前月持平;环比下降-0.2%,降幅较前月收窄0.2个百分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反内卷”优化国内市场竞争秩序叠加极端降水的季节因素,PPI增速持续在底部徘徊。
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变化情况。包括房产、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企业用于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大修理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等,其中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是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的三个主要分项。
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8229亿元,同比增长1.6%;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3.2%,制造业投资增长6.2%,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2.0%。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5156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0%;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9566亿元,下降6.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9%,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3%。民间投资同比下降1.5%;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3.9%。高技术产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3.9%、32.8%、16.0%。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下降0.63%。
7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速由负转正,从上月的-0.3%升至2.6%,主要得益于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的税种增收拉动;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3.0%,增速比上月加快2.6个百分点,分项来看,民生、基建支出增速加快,科学技术支出增速有所回落。 政府性基金收支增速边际放缓。7月份,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增速从上月的20.8%降至8.9%,主因土地市场延续缩量提质,使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增速从21.9%降至7.2%;由于收入回落、基数抬升,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增速从79.2%降至42.4%,但在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速落地支撑下,继续保持两位数高增。
7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9102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出口23077亿元,增长8.0%;进口16026亿元,增长4.8%。1-7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256969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出口153048亿元,增长7.3%;进口103922亿元,下降1.6%。1-7月份,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2.1%,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4.0%。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5.5%。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7.4%,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7.1%,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增长9.3%,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0.0%。
2025年7月中国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为11600亿元,较2024年7月的32985亿元同比减少21385亿元,降幅64.8%。这一变化反映出信贷透支效应和季节性因素影响,融资需求季节性减弱。尽管政府债券发行提速提供支撑,但实体经济融资偏弱,外部不确定性加剧。
2025年7月中国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为-500亿元,较2024年7月同比下降3100亿元,降幅119%。这一变化主要受季节性淡季和经济需求低迷影响,企业与居民融资需求收缩明显。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进一步拖累信贷增长。
2025年7月末,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5.6%,较6月上升1.0个百分点,反映企业活期存款增长加速,经济活跃度有所提升;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8%,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显示货币供应保持稳健扩张。M2与M1同比增速差收窄至3.2%,较6月下降0.5个百分点,表明企业资金流动性改善,但投资意愿仍需进一步激活。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为9.0%,较M2增速高0.2个百分点,反映社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但经济内生动能恢复的结构性挑战依然存在。
《暂行办法》规定了M1为狭义货币,M2为广义货币,M2-M1为准货币。
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环比增长0.38%。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制造业增长6.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3%,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和3.6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股份制企业增长6.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2.8%;私营企业增长5.0%。分产品看,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4.2%、24.0%、17.1%。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3%,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2.6%。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365亿元,同比下降1.8%。
202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实际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世界银行、IMF、OECD、Conference Board均下调对2025年全球经济的预期。世行口径下预计2025年全球增速放缓至2.3%(去年为2.9%),在排除衰退年份的情况下,创下17年以来的新低。全球经济表现低于预期存在一系列背景:一是逆全球化贸易政策带来不确定性,IMF测算关税导致全球GDP增速下调约0.8个pct;二是部分国家金融条件趋紧,芝加哥联储金融条件指数亦印证了上述收紧趋势;三是美欧就业市场供需趋于平衡,带动薪资增速回落。从结构来看,中美经济增长韧性相对较强;欧洲和日本增长中枢偏低;新兴市场则受制于外部金融环境趋紧的影响。
2025年上半年,海外主要经济体通胀仍处于相对高位和粘性状态,美欧日6月核心CPI同比分别为2.9%、2.3%、3.4%。其中欧元区的年内回落路径相对更为顺畅一些;美国通胀一季度曾短暂反弹,4-5月呈现明显粘性,6月开始反映关税影响;日本通胀有所反弹。上述特征决定了各国央行决策环境的差异,欧央行今年已降息4次;美联储继续处于降息周期暂停的状态;日本央行上半年落地了一次加息。
7月份,美国经济呈现出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局面
一方面,其同期经济指数(CEI)上升了0.2%,且第二季度GDP增速达到了2.3%(年化),显示出当前的经济活动依然保持稳健
另一方面,其领先经济指数(LEI)微跌0.1%,并在过去六个月内累计下降了2.7%,说明消费者对商业前景存在一定悲观预期
同时,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7月,美国失业率达到4.2%,当月非农新增就业岗位7.3万,为9个月最低,更令人震惊的是,5月和6月的非农新增就业岗位数量被大幅下调至1.9万和1.4万,显示出美国就业市场出现较大幅度的降温。
欧元区经济在7月份显得尤为疲软。根据初步估计,欧元区第二季度GDP仅增长0.1%,而德国和意大利等核心经济体甚至出现了0.1%的负增长。工业生产也持续萎靡,6月份同比下降1.3%,建筑业生产同样出现下滑尽管欧元区7月份的年通胀率稳定在2.0%,但这并非健康的价格指数表现,而是在需求和经济活动疲软背景下实现的“稳定” 。
这种低增长、工业萎缩和通胀稳定的组合,反映出欧元区正面临 “滞胀”风险。作为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欧元区持续疲软的经济将构成中国相关出口企业重大且持续的外部需求风险。
日本央行最新预测2025年(财年)日本实际GDP增速分别为0.55%、0.5%,OECD预测2025年日本实际GDP增速0.74%。
日本经济在7月份整体呈现出温和复苏的态势,就业和收入状况有所改善,为消费提供了支撑。然而,日本经济的复苏也面临着外部风险:其出口整体持平,对美国的出口出现下降,进而拖累了工业生产和资本投资。
日本2025年6月制造业PMI终值下修至50.1(初值50.4),较5月的49.4有所回升,标志着自2024年5月以来该行业首次进入扩张区间。尽管数据下修,该指数仍创下13个月新高,主要受产出恢复增长推动。就业人数同步上升,积压业务显著减少。然而需求环境依然疲软——受美国新加征关税影响,6月新订单总量及海外销售额再度萎缩。采购活动虽连续第九个月收缩,但降幅为当前下行周期中最轻微;供应商交货期则小幅延长。成本方面,受原材料、劳动力、能源及运输成本上涨驱动,投入品价格通胀在5月触及14个月低点后小幅加速,导致产出品价格涨幅升至三个月高点。企业信心指数则回升至五个月高位。
2025年7月,印度货物贸易逆差达到273.49亿美元,比上年同月的247.68亿美元增加10.4%。2025年1-7月,印度货物贸易逆差达到1546.22亿美元,同比扩大11.8%。 2025年7月,印度货物进出口总值完成1018.25亿美元,同比增长8.1%,上月同比下降2.3%。其中,货物出口总值完成372.38亿美元,同比增长7.3%,上月同比下降0.1%;货物进口总值完成645.87亿美元,同比增长8.6%,上月同比下降3.7%;货物贸易逆差达到273.49亿美元,同比扩大10.4%,上月同比收窄9.6%。 2025年1-7月,印度货物进出口总值完成6834.23亿美元,同比增长2.2%。
在全球供应链加速重组背景下,越南经济延续复苏势头,前7个月实现进出口总额5147亿美元(+15.3%),工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6%,CPI温和上涨3.26%,展现出"外贸强劲、制造升级、消费稳定"的核心特征。
2025年前7个月越南进出口总额达514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624.4亿美元(+14.8%),进口额2522.6亿美元(+17.9%),实现贸易顺差101.8亿美元。
前7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平均同比上涨3.26%,核心通胀率2.89%。
前7个月实际到位外资182.3亿美元,同比增长27.3%。